党群工作
党建信息 廉洁从业 职工之家 青年园地 企业文化 船员风采
青年园地

逐梦海洋(九)| 在蓝色疆域淬炼绿色航海新力量

发布日期:2025-03-26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航运业低碳转型的浪潮中,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正成为连接“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的新动脉。本文记录的不仅是中远海运劳务北京劳务事业分部三名实习生与钢铁巨轮的相遇,更是一代航海青年在技术革命与职业使命交织中的成长样本。

 

“AICC HUANGHU”(黄鹄)轮为LNG双燃料动力国产船舶,总长199.9 米、型宽38米、型深15.5米,配备12层货舱甲板(其中4层可升降甲板),设计标准车位达7000个,可承载新能源等多类型车辆,可装载包括乘用车、卡车、工程机械以及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各型车辆。

 

“黄鹄”轮主机配置WinGD最新一代智能控制废气再循环(iCER)系统,可降低甲烷逃逸50%、99%硫氧化物排放及80%颗粒物排放,减少28%以上温室气体排放,满足了国际海事组织TIER III 排放标准要求,在环保性能和运输效率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双燃料技术使得船舶可以在LNG和常规燃油之间切换,极大增强了船舶的适应性和燃料选择的灵活性。该轮为中国“高端制造”的出口提供更为便利的海运支持。

 

逐浪双燃料时代:双燃料滚装船实习生们的成长札记



郝译翔,AICC HUANGHU轮甲板实习生,2023 年毕业于渤海大学。当我第一次踏上“AICC 轮”——这艘国内自主研发的7500 车位 LNG 双燃料滚装船时,甲板层叠如迷宫般的车辆舱、精密如蛛网的燃气管道系统,瞬间颠覆了我对传统船舶的认知。此刻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钢铁,更是“中国制造”的炽热脉搏。我目睹了双燃料动力系统的精妙设计:主发动机舱内,柴油与 LNG 燃料切换装置如同精密钟表,通过智能中控系统实时调节混合比例。更令我惊叹的是全船搭载的“数字系统”,这种从蒸汽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跨越,让我真切体会到何为“航运强国”的具象表达。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新技术带来的震撼让我有幸见证了 LNG 双燃料滚装船作为一种新型船舶,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让我感受到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这让我对船员职业有了更高的认同感,也激发了我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王龙锐,AICC HUANGHU轮见习三副,2024 年毕业于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站在新型双燃料滚装船的 13 层甲板上,看着第 7000 辆国产新能源汽车驶入货舱时,我终于理解船长所说的“我们运载的是‘中国制造的呼吸’”——此刻,请允许我分享这份带着机油味与海风咸香的震撼。

 

初识钢铁巨兽——从 13 层甲板读懂船舶基因。第一次踏入这艘 7 万吨的滚装船时,我的认知被彻底刷新。生活区下方 12 层货舱如同垂直码头,可承载 7500 辆标准乘用车,当车辆通过跳板式舷门鱼贯而入时,我竟有种目睹机械鲸群迁徙的错觉。

 

梯口课堂——安全规程刻进肌肉记忆。由于 LNG 的特殊性,船上的安全管理尤为严格。从上船第一天起,我们就接受了系统的安全培训,了解了 LNG 双燃料船舶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和同事的安全。当手指触到 LNG 管道保温层时,我才真正明白为何安全培训要反复演练:从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分区管控,到 13 层甲板各个逃生通道的快速定位,每个细节都是生命的护盾。

 

在双燃料滚装船上工作以后,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船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包括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勤奋敬业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航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公司给了我在“AICC 轮”上工作的机会,同时,我也为自己能成为一名 LNG 双燃料滚装船的船员而自豪。


 

刘建浩,AICC HUANGHU轮见习三管轮,2024 年毕业于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这是我第一次上船,上船前一晚兴奋得睡不着。见到“AICC 轮”的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瞪大了眼睛。这艘船太大了,比想象的还要大得多,机舱空间很大,内部货舱甲板足足12 层。感觉到自己真是很幸运,第一次上船就能登上低碳、绿色环保、新型智能船舶,让我大开眼界。非常感谢公司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在拥有前沿技术的船舶上学习。我会加倍努力,成为一名航海新时代、掌握新技术的合格三管轮,加油!

 

当“00 后”遇上 7500 车位巨轮:一场颠覆认知的启蒙

登上 7 万吨的双燃料汽车船时,实习生们首先遭遇的是认知冲击:13 层垂直甲板如立体车库般承载 7500 辆新能源汽车,LNG 储罐与燃油系统如精密钟表咬合运转。这里没有课本里平面的船舶结构图,只有遇到燃气泄漏警报器的尖锐蜂鸣、北斗导航屏上跳动的航迹线。正如实习生在日记中写道:“从前以为环保是宣传册上的百分比,现在才知道那是轮机舱仪表盘上陡降的硫氧化物曲线。”

 

站在巨轮甲板望见未来

站在历史交汇点,这艘满载着“中国制造”驶向世界的巨轮,何尝不是新时代的丝绸之路?前辈们用罗盘丈量大海,而他们用北斗导航未来。当这艘载着“中国智造”驶向欧洲的巨轮开始返航时,带回来的不仅是这段航行的记忆,还有在机舱与驾驶台之间完成蜕变的航海新生代的青年们。


 

愿每一次主机的启动,都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铿锵鼓点;愿他们在传统与创新中共创未来,在航运强国的星辰大海上写下新的篇章。


(
供稿:谢舒 北京劳务事业分部)


中远海运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单位: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